新华网西宁4月11日电(记者 吴光于)从青海三江源头的玉树到东北平原的辽宁本溪,因为3年前的一场地震,400多名藏族学子远赴他乡求学,在相隔3000多公里的两个城市之间上演了一场属于自己的“双城记”。
17岁的索南旺苏在过去3年里长高了5厘米,他把这一半归功于家乡的糌粑,一半归功于东北的大米。
“4·14”玉树地震后,约1万名学生异地安置就学,他们中的大多数从未离开过家乡,却在地震后远赴辽宁、四川、山西、河北、山东等地转移就读,索南旺苏是他们中的一员。
他依然记得3年前那个忧伤的清晨,大巴就要发动,车站挤满了前来送行的亲人。母亲拉着他的手,一遍遍叮嘱,眼泪不停地流。“我记得阿妈身上混合着糌粑、酥油和阳光的气味。”他说,“那是我永远不愿忘记的气味。”
他身后的母校——玉树藏族自治州职业技术学校的校舍已成废墟,几个熟识的学长在灾难中天人永隔,当年14岁的索南,第一次体会到真切的悲痛。
接下来,他们从汽车换上火车,眼前的风景从无边的草原变成绿色的农田,3天后,终于抵达本溪。
在本溪市实验中学,他们与当地的孩子一起学习。新的生活环境让高原来的孩子们花了很长时间才适应:炎热的夏季让很多人快要中暑;讨厌的蚊子让许多笃信佛教不杀生原则的同学很犹豫要不要出手除害;频繁出现的香菜让索南很是头疼;看到有人生吃螃蟹让女同学吓得哭了起来;低海拔让大家普遍“醉氧”,刚到的前两个月总是打不起精神……
想家的时候,他总会拿出阿妈装进行囊的糌粑、曲拉、酥油和同学分享,慢慢地和,慢慢地吃,闭上眼睛,仿佛又回到家乡一样。
但远离故乡带来的并不全是思念和不适应,循循善诱的老师、友好的同学很快让这400多个藏族孩子融入了新的环境。
漂亮的永吉卓嘎和一个比她低一年级的汉族女孩成了好朋友,俩人常常挤在宿舍里说悄悄话。更让她欣喜的是,地理老师还专门拿出自己最宝贝的天文望远镜给同学们观察日全食。
两年里,索南的语文成绩突飞猛进,永吉也开始对地理这门以前不怎么在意的课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2011年中秋节,过去孩子们只在电视里见过的大明星赵本山竟然也来到了学校,专门为他们带来一场晚会,精彩的节目让大家兴奋回味了好久。
2012年10月,索南、永吉和他们的同学终于回到了重建一新的母校。眼前的一切,让他们感觉“仿佛是场魔术”。
如今的玉树州八一职业技术学校,占地205亩,总建筑面积6.7万平方米,包括教学综合楼、实训楼、教师宿舍楼、学生宿舍楼、食堂、室外运动场、浴室等一系列设施,抗8级地震。标准的足球场、篮球场让索南兴奋得跳了起来。
校外,城市的变化也带来更多的惊喜。楼宇林立,马路宽阔,连土生土长的孩子们都快认不出家的位置。
“走出去之后发现家乡和外面的差距,更想将来为它尽一份力!”成绩优异的伊西桑毛把高考目标锁定在中央民族大学,她希望自己“走得更远,学得更好,为家乡贡献得更好”。